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我的父亲唐湘波(八) 八 面 应 酬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文学赏析#我的父亲唐湘波(八) 八 面 应 酬

    2013/12/30 17:13:00 发布150161 浏览0 回复0 点赞
1621837697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25

精华:0

注册:2013/11/01 14:58:43

我的父亲唐湘波(八)  八  面  应  酬              唐仲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陆过着要命的苦日子,台湾那边的老兵日子也很不好过。许多当年被胁迫去的人都年事已高,尤其是文化低和无一技之长的老兵,靠那点退役金,很难维持生计;少数的贫病交加者,只有死路一条。当年跟随父亲去台的A和B两兄弟,原是父亲在家时的两位宗叔,也曾是父亲的老部下,因为身无特长,年纪又大,苦苦寻找,都无事可干,靠政府每月发放那点生活补贴,常常是吃了上餐没下餐。A深知父亲心肠好,一天,便对我父说:“我两兄弟都退下来了,每月就那么一点生活费,又没其他事可做,眼看就没法活了。请你看在好歹原是同村人,就帮帮我两兄弟度过这个难关吧。”父亲原就是个很慈善的人,见他们处境的确很困难,就说:“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帮你们想办法。”B点子比A多,听了父亲的话后,觉得父亲会为他两个想办法的,就直说:“按规定,你是可以一次性领取你的退伍金的。要是这样,你就将这笔钱借给我俩一部分,让我俩买点田地种种。要是赚到了,我们一定会连本带利全部还给你。”父亲听了,觉得这样于双方都有利,也就慷慨地回答他们:“好吧,要能这样,就借给你两一部分吧。”A、B两兄弟,借到父亲给的6万旧台币,在台中买了一块大约15亩(一公顷)的土地,因为他两兄弟苦干实干,生活有些好转。其后,又请了一二十多名光供饭不拿钱的退伍老兵到高雄六龟乡为他们垦荒。他们都很努力,连干了三年之后,大约又开出了五十亩新地。边垦边种,五年不到,A和B除了开支,也就有了一些盈余,家庭生活也因此而更加好转起来。五年以后,兄弟俩心思大了,想赚大钱,准备另寻出路,就将那片新开的土地全部卖掉,一次性收得了20多万台币。父亲原就知道他俩很辛苦,就主动地说:“你们的这片地虽然卖了20万,这都是你俩花苦力赚到的;你们要还我钱,就只给那原借6万本钱是了;那多出的14万,就归你们兄弟拿去做成本,再发展。要是以后赚到大钱,再归还那利息也不迟。”七十年代初,台湾开始了经济腾飞,一年一个大发展,台币也一年一个大贬值。A和B原来买台中那片土地,竟成了台中市新城的中心闹市区。总价值升至千万甚至上亿。A、B两个见这情形,也就后悔不已,说:“那片地原不卖好了,太可惜了!他们的言下之意,所欠父亲的6万台币,希望父亲给以豁免。父亲听后,想,即使要他两个将利息全部归还又能抵什么事?于是,也就淡淡地说:“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然后,也就一笑了之。当年,同村跟去的C、D两位宗叔,知道A、B向父亲借过钱,也向我父亲求助。父亲也很同情他们,就将他的所有积蓄取出来,借给了他们二人。他二人用其大部分买了图书,在台中开了一家租书店。开始几年,生意可以,赚了一些钱。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生意开始萧条,他两兄弟也负起债来,最后,父亲也就连本不归家了……父亲在台湾那些年,还有不少从大陆同去的同乡、同学、同事以及原就追随他属下,困难连连,常常要求帮助,今日张三去,明日李四去,后日说不定就是王五和赵六。他也来者不拒,多少都给他们一点。总之,那些年里,父亲除了自己的最低生活开销,大部分钱都被别人借了去,有的解决了穷困还来了本钱,有的人死财丧,连本钱都无法归还。到得后来,除了他勉强活命,就再也没得招架之力了。到得这种地步,父亲就只能自我安慰了,常常说:“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借钱给别人用了也是用,何必计较。”据同村宗叔唐立文回归后说:“当年在金门前线,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当兵的常住地下工事或者岩洞,潮湿而又阴冷,你们父亲就常帮助我们,小钱小费的,名之曰借,其实都是只借没还的。”事实说明,在当年和他去台的人员中,父亲读书最多,官级也最大,待遇也最高,但也就是他最穷。1994年,在台的三个叔叔在写回的书信中,都说父亲不但很穷,身体也很衰弱。到得1995年,胞弟柏林带着大侄海燕亲去台湾接他回家,父亲还是说没得钱,连路费都筹齐不起,最后,只能要儿子和孙子在那里打了几个月工,才肯动身。不过,父亲并没因为自己这样做了没有钱而生怨言,他把钱财看得很平谈。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楼主其他帖子

    新帖速递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